顯示具有 近視矯正手術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近視矯正手術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近視超過千度 不建議做雷射手術



中時電子報 2014年11月02日【陳瑄喻╱台北報導】
「醫師,我到底該不該去做近視雷射手術呢?」不少愛美女性想拋開厚重眼鏡,但卻不知道是否該動刀,眼科醫師建議,若是近視超過1千度以上,並且有免疫系統疾病的民眾,就不建議進行近視雷射手術,避免效果不如預期。

近視雷射術後 運動宜戴護目鏡




蘋果日報 2014年02月10日【邱俊吉╱台北報導】

台灣是近視王國,不少近視族想擺脫眼鏡,接受雷射近視手術矯正視力,有網友在臉書《蘋果生活八爪魚》提問,這類手術後,若想從事某些激烈運動如跆拳道、柔道等,有沒有要特別注意的地方。醫師提醒,術後避免有劇烈肢體碰撞的運動,即使是一般運動,也該戴護目鏡保護眼睛。

索取鑑別卡 雷射近視手術有保障!

2008.06.24 人間福報台北訊

根據臨床治療經驗,iLASIK全雷射近視手術擁有高達九成五以上的成功率,近來許多人至診所、醫院接受iLASIK全雷射矯正近視,但費用不便宜。眼科醫師建議,為確保品質,患者在術後可以主動向醫師索取人工水晶體的包裝盒,以及雷射近視手術的鑑別卡(KEY CARD)。





台灣開業眼科醫師張朝凱表示,iLASIK全雷射手術於去年底通過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審查,可用於太空人的視力矯正。iLASIK全雷射近視手術,在安全、效率、品質考量上都優於傳統角膜板層刀削切、及一般準分子雷射手術。該項手術係是由削切角膜的飛秒雷射,以及虹膜定位前導波雷射所組成。





先以飛秒雷射在眼睛角膜內層打出數以萬計之氣泡,形成了光滑角膜瓣,再以角膜瓣掀開器來切開角膜,隨後以虹膜精準定位的前導波雷射治療近視、散光,再將已掀起的角膜瓣完整復位。





與傳統雷射近視手術相較,iLASIK全雷射手術可以讓角膜瓣切割得更精準、角度更平滑,一旦近視及散光矯正度數有誤,可以在一個小時之內,再重新做一次,並能大幅降低術後眩光、夜間視力變差等機率。





不過,該項雷射視力矯正手術的費用約八萬元,比傳統雷射近視手術貴上三萬多元,並不便宜,為求品質保證,呂大文建議,患者於術後,最好主動向醫師索取鑑別卡(KEY CARD)及人工水晶體原廠包裝盒。




改善近視沒定論 角膜易感染

聯合報 2008.4.15【記者施靜茹 錢震宇∕台北報導】


坊間廣告常看到「OK鏡片矯正視力」,其實就是角膜塑形術(Ortho-Keratology)英文縮寫,支持的醫師說它可協助擺脫近視困擾,反對醫師認為,可能提高角膜感染潰瘍機會。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主治醫師蔡宜倫表示,她不建議使用角膜塑形鏡片矯正近視,因為戴著鏡片睡覺本來就不好,白天摘下後度數又會回復。點「散瞳劑」一樣可以達到效果。硬式角膜塑形鏡片市場以小學生為主,因為這個年紀較容易矯正角膜;但是一旦停止使用角膜塑形鏡片,度數反而增加較快。

眼明眼科診所院長何一滔也說,由於角膜是有彈性的組織,如果不持續配戴,角膜持續變形,近視度數可能又恢復,所以需要每夜配戴;此外,有的人角膜彈性較差或角膜弧度特殊,配戴效果也不佳。

「角膜塑形術違反角膜生理特性!」一位不具名的眼科醫師指出,角膜塑形鏡片比原來角膜弧度低,壓迫角膜會使其水腫,降低角膜表皮抵抗力,容易造成角膜感染,出現角膜潰瘍或結膜出血等併發症。

這位眼科醫師表示,角膜塑形即使強調使用高透氧鏡片,但「閉眼睡覺,眼睛本來就比白天缺氧,還有哪來的氧氣可透?」就算晚上戴塑形鏡片可快速壓迫角膜,但角膜水腫會比白天戴隱形眼鏡更嚴重。

三軍總醫院眼科部主任呂大文指出,該醫院最近完成四十名成人角膜塑形術的臨床試驗,發現可改善四成配戴者視力,但效果能維持多久要再追蹤才能有定論。

台北市萬芳醫院眼科部主治醫師林祐詩說,角膜塑形鏡片通常只能控制度數不要增加,可能要戴七到八年,才有機會減低近視。




雷射近視手術LASIK,視界亮了,淚也乾了


民生報 2006.12.25【記者吳佩蓉∕報導】

接受近視手術前乾眼症檢查不可免,LASIK導致乾眼,多屬短暫,可漸恢復,若出現不可回復症狀 應是術前未診斷出來 非手術所致⋯⋯

臺北榮總研究發現,部分患者接受雷射近視手術LASIK後,可能出現乾眼症狀,國內最早引進LASIK手術的眼科醫師蔡瑞芳表示,因近視手術造成的神經缺損性乾眼症,和角膜切割方向有關,且通常都只是短暫的後遺症,若術後發現不可回復的乾眼症,應是術前未診斷出來,而非手術所致。






蔡瑞芳表示,目前每年約12000人接受近視手術,若以LASIK手術,民國88年解除限醫學中心施術禁令至今,至少有7~8萬人受術,其中約一萬人由蔡瑞芳操刀;他指出,因近視手術造成的神經缺損性乾眼症和一般乾眼症不同,近視手術後患者是因神經受損而出現眼睛乾澀症狀,淚液分泌未必減少,且患者乾眼症狀多可在術後3至9個月內逐步回復,並不會造成永久後遺症。






他指出,近視手術造成的神經缺損性乾眼症,是因為角膜感覺神經由左右兩側生長,手術切開角膜瓣若將根部保留在鼻側(採平推切法),至少可保留一側的神經不被切斷,但是,若角膜瓣根部保留在正上方(旋切法),即左、右神經都被切斷,則術後神經復原時間將拉長,術後乾眼症狀持續的時間也會比較久。


日本針對543隻眼睛,做LASIK手術後進行乾眼評估也證實,就算有乾眼症一組,接受近視手術也能得到最佳矯正視力,並不影響近視手術效果。不過,蔡瑞芳也不諱言,目前國內近視手術市場混亂,有些醫師為了招徠病患,常輕忽術前評估,而未診斷出病患潛在的乾眼問題。






他指出,臺灣過敏人口眾多,無論是過敏或長期配戴隱形眼鏡者,都可能引發眼瞼發炎造成乾眼症,這類病患必須先經過治療,待乾眼症狀改善後才能接受近視手術;不過,多數患者手術前只做了視力檢查及角膜地形圖檢查,如此粗略的術前檢查根本不可能發現患者潛在淚液分泌不穩定、角膜內皮細胞異常等問題,術後浮現的乾眼等併發症也會相當提高。






三軍總醫院一般眼科主任呂大文指出,根據國外統計,近視手術後約5~10%患者有乾眼症狀,但多數在術後半年內可改善,不過,他強調,近視手術前乾眼症的檢查是必須項目,絕不可省略,因為術後引發嚴重乾眼症的患者,多是術前都有乾眼問題,病患除了可在術前主動提醒醫師有眼睛乾澀現象外,應慎選施術醫師,才能將術後併發症降到最低。





近視雷射術前須確定眼壓 檢查眼底視神經 乾眼症 角膜太薄 不適合做

聯合報 2006.12.25【記者施靜茹∕台北報導】


一位千度近視的卅歲女性做眼部雷射手術,因醫師未檢查出患有初期青光眼,造成手術後視力漸漸變壞,現在眼睛幾近全瞎,只能待在家裡靠家人照顧,讓她悔不當初。 





醫界透露,有些施行近視雷射手術的醫師,為了削價競爭、降低成本,使用別家醫院淘汰的舊機器,或重複使用開刀耗材,甚至未經過詳細術前檢查,就為病人動手術,造成病人嚴重的後遺症。





三軍總醫院一般眼科主任呂大文,這位卅歲的女病人有一千兩百度深度近視,兩年半前,請醫師為她做雷射手術,希望能矯正視力,結果醫師並未檢查出她患有初期青光眼,動了手術後,卻是一連串噩夢的開始。





她術後一開始晚上看不清楚,後來逐漸連白天也看不見,兩年半以來,視力一點一滴消失,已無法正常生活,不得已到醫學中心求診。三總為她檢查視力時,她右眼只隱約看得見手動,左眼則只看得到眼前二十公分。


呂大文強調,做雷射手術前,除了確定眼壓,還必須檢查眼底視神經變化,看是否有不正常凹陷或出血;另外乾眼症的人也不能做,以及角膜太薄,有圓錐角膜或不規則散光,都不適合雷射手術。






台北榮民總醫院眼科部視網膜科主任李鳳利說,任何手術都有風險,如果近視可用其他方法矯正,如戴眼鏡或隱形眼鏡,他建議病人再考慮是否真要開刀。

呂大文也表示,對於上門要求動雷射手術的病人,部分醫學中心眼科通常持保留態度,除非病人從事運動員、空服員、模特兒等行業,或有特殊任務需要,不方便戴眼鏡,才考慮為病人開刀。




近視手術年齡不是問題 要依個人視力情況而定


工商時報 2006.12.23

最近在門診時,常遇到四十幾歲左右的上班族詢問有關近視手術的資訊,由於四十歲的人已經開始出現老花眼,因此大多數人雖嚮往不用戴眼鏡的自由,但也擔心作完近視手術後會適應不良,因此想進一步了解中年人作近視手術應多考慮哪些事?






臨床上用來治療近視的手術方式約有三種:

放射狀角膜切割術(RK)









鐳射屈光角膜切除術(PRK)









雷射原位層狀角膜成型術(LASIK)











其中RK為較早使用的手術方式,其好處為恢復期短,手術費較低,但壞處則會使眼球變得較脆弱,且手術效果較難預測。故目前除了治療低度數近視或散光患者之外,已鮮少為眼科醫師採用。






PRK與LASIK為目前較常為眼科醫師用來治療近視的方法,兩者都是利用準分子雷射來進行,準分子雷射是利用氬氟混合物經加壓電流刺激後產生遠紫外線,它具有高能量,能切斷連結組織細胞間的分子鍵,將組織氣化蒸發,由於本身是種「冷」雷射,對周圍組織「熱」效應很少,可避免對周圍組織的傷害。






準分子雷射每次切削深度只有○.二五微毫米比一個紅血球的直徑還小,能做更精確的切割,最適合在角膜組織做顯微切割手術。






準分子雷射手術在美國由一九八七年始進行人體試驗,於一九九五年九月通過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核准。我國由一九九四年起進行人體試驗,於一九九六年由衛生署解除人體試驗限制,使準分子雷射成為常規手術。

目前臨床上PRK建議用於治療不超過六百度之近視,而LASIK則建議用於不超過一千兩百度之近視,但由於PRK作完後患者會有較長時間的疼痛感,對於低度數之近視亦有越來越多的眼科醫師使用LASIK來取代PRK。








只要眼睛常規檢查(包括裂隙燈、角膜彩色地形圖、角膜厚度、淚液檢查)都正常,四十歲的人自然是可以作近視手術,不過作之前眼科醫師會依據個人的生活型態提供幾個選擇:

(一) 雙眼都矯正到看還1.0,看近則另戴老花眼,這種選擇最適含喜歡戶外生活的入、運動員、模特兒等。




(二) 雙眼都矯正到看遠約0.6,看近則不戴眼鏡,這種選擇最適合需要長時間進行閱讀或桌面工作的人,如大部分的上班族、會計師、律師等。




(三) 一眼矯正到看遠1.0,另一眼則矯正成0.6,若能接受這種視力的人,則看遠看近比皆不需使用眼鏡。這種撰擇在生活上的方便性最佳,不過有相當程度的人會不習慣此種不平衡的視力,故作此選擇之前眼科醫師會與患者作較長時間的溝通。

不過如果你是:近視度數仍不穩定(十八歲以下)、虹彩炎、眼瞼閉合不全、
眼瞼內翻、眼瞼外翻、睫毛倒插、嚴重的乾眼症、眼瞼炎、嚴重的角膜新生血管、曾經眼球外傷等,都不適合接受雷射近視手術。




另外如果自己的工作性質需要精密的視力時(例如需做顯微手術的醫師、對於顏色相當敏感的畫家),在作近視手術前也要多加考慮。



近視雷射手術

近視雷射手術現在已經很普遍了,台灣目前每年約有3-5萬人動這項手術,一般做近視雷射手術最大的影響因素就是角膜的厚度⋯⋯

要矯正100度的近視,大約要消切掉角膜10微米,一般角膜大約是550微米,如果近視度數超過1000度,大約就要消掉100微米,要讓眼睛發揮正常作用,角膜厚度至少要400微米以上,所以如果角膜厚度不超過500微米,若要矯正近視1000度,就會有問題。

當角膜不夠厚時,雷射的矯正範圍就會有限制,原則上,手術後不能讓角膜的厚度低於400微米,不然雖然在剛矯正的時候不會有問題,之後還是可能會產生角膜的病變。

除了角膜厚度之外,角膜的弧度也會影響是否能做近視雷射手術?

角膜弧度較平的人就不適合,這類的人在手術之後產生併發症的可能性就比較大。

有乾眼症的人也不適合做近視雷射手術

因為一般在手術之後眼睛都會變得比較乾,所以如果本身有乾眼症,做手術後可能會造成眼睛角膜常常發炎等問題。本身有免疫系統的疾病,像是紅斑性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等等,也不適合做近視雷射手術。

不適合做近視雷射手術的人,但是卻做了雷射手術會怎麼樣呢?

在開刀後兩年可能不會有問題,但之後狀況就會紛紛出現,像是開始出現不規則性的散光,散光度數莫名的增加,這是因為角膜厚度不夠引起的,之後可能還會產生角膜變形,嚴重的話,可能還會需要做角膜移植。

通常五、六百度之下的人做近視雷射手術是最安全的。

對於近視的人,如果經過謹慎的評估,慎選醫師,確定適合做近視雷射手術才去動手術,一般來說是不會有問題的,但是最讓人的擔心的就是明明不適合,還要勉強去做,就比較有可能產生問題。通常五、六百度之下的人做近視雷射手術是最安全的,而且可以將近視完全消除,恢復正常視力。

做過近視雷射手術的人,要特別注意外傷,而且不適合做高空彈跳、跳水這類的運動。

近視雷射手術主要是將角膜厚度削薄,在角膜削薄之後,遇上外力角膜就會比較容易破裂,所以做過近視雷射手術的人,要特別注意外傷,而且不適合做高空彈跳、跳水這類的運動,如果真的要做這類運動或是危險性的動作,最好都要帶護目鏡來做保護。

要做雷射手術前,應該要將近視雷射手術之前的角膜相關資料做好保存,已備將來可能有需要。

前陣子,有個案例是本身因為早發性白內障有動過手術,之前又曾經動過近視雷射手術,結果白內障手術後變成遠視。其原因是,白內障手術需在眼睛中放入人工水晶體,人工水晶體的度數會因為每個人的情況不同,而放入不同度數的人工水晶體。度數的計算是依據角膜的弧度跟眼球的長度來決定,但是動過近視手術之後,角膜的弧度就會改變。

所以在計算人工水晶體的度數時,就會算不準,大部分患者會出現遠視的情況。因此,每個人要做雷射手術前,應該要將近視雷射手術之前的角膜相關資料做好保存,已備將來可能有需要。




近視手術後置換人工水晶體 且慢 術前告知醫師病史以免導致高度視差

民生報 記者詹建富/報導 

據估計,國內接受雷射手術的近視族已多達二十萬人,但隨著年齡老化,加上本身用眼過度,近不惑之年即已出現白內障者,並不在少數⋯⋯

眼科醫師提醒,以往曾動過雷射近術手術者,若因白內障需進一步接受水晶體置換術,務必告知醫師以往的手術病史,否則第二位醫師在置換人工水晶體時,可能不注意患者本身角膜曾經雷射矯正過,因而影響術後的視力,甚至變成四、五百度的遠視。

一名41歲楊姓公務人員,三年前曾經動過近視雷射手術,後來由於工作繁忙及準備進修,每天盯著電腦長達14小時以上,又因為長期亂點含類固醇的眼藥水,造成視力模糊,經眼科醫師診斷其右眼有白內障。

不過,由於他有過雷射近視手術的病史,她找了幾家眼科診所,都表示近視手術後若需再置換人工水晶體,難免因度數難以預測,如果開刀可能無法恢復其術前的矯正視力。

三總眼科部主呂大文表示,由於近代的雷射近視手術非常精密,如果病患本身事前沒有說清楚,即使是眼科醫師也可能難以察覺,因此唯有靠病患在術前接受「角膜地圖儀」檢測資料,才能掌握病患的角膜到底削去多少?

否則如果因白內障而貿然做植入水晶體手術,勢必出現高度數的視差,嚴重者甚至差別達四、五百度,變成本來已拋掉近視眼鏡,又要重新配戴遠視眼鏡。

台北市大學眼科診所院長林丕容指出,除了先天性白內障外,部分近視患者年
過四十依然度數持續上升,即可能出現核心性白內障,此外,高度近視者本身也容易併發白內障等因素,都使得原本接受雷射手術者需要置換人工水晶體;

但他強調,這類病患需嚴格檢測角膜的弧度及眼軸的長度,且需透過公式計算,或選擇多焦的水晶體,否則可能失之毫釐,差之千里。他也呼籲凡是開過近視手術者,務必保留術前原始資料,以備日後有需要時供醫師參考。




植入式 隱形眼鏡 國內未核准 醫師已偷跑

民生報 記者吳佩蓉、黃靜宜/報導

自國外取回鏡片,私自手術,導致患者視力降到0.2,引爆糾紛。專家指5~10%會出現白內障。虹膜與水晶體空間不足,不宜受術。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核准植入式隱形眼鏡,三軍總醫院眼科部主任呂大文指出,植入式隱形眼鏡特別適合1200度以上的高度近視患者,過去高度近視患者無法以雷視近視手術完成矯治,戴上厚重眼鏡又有影像變形困擾,植入式鏡片可提供新的解決方法。

不過,植入式隱形眼鏡約有5~10%受術者可能出現次發性白內障。

值得一提的是,國內尚未展開臨床試驗,但一位不願具名的醫師透露,這種手術多年前已有眼科醫師私下替病患施術,患者因受術後一眼視力降到只剩0.2,進而引發醫療糾紛,目前還在司法審理中。

呂大文表示,國內近視度數超過1200度以上的高度近視患者約1.1~1.75%,這類近視動輒1、2千度的患者,就算接受雷射近視手術,由於角膜厚度有限,無法完全矯治;戴上厚重眼鏡,又有影像扭曲的困擾,而植入式隱形眼鏡正可解決患者的問題。

他指出,植入式鏡片主要是將矯正鏡片放在虹膜(瞳孔)及水晶體之間,植入式隱形眼鏡和直接接觸角膜表面的傳統隱形眼鏡一樣,可隨著度數增減而更換鏡片,且不會有長期配戴角膜缺氧、眼睛發紅等副作用

另外,將矯正鏡片植入眼睛,等於是直接戴上凹透鏡,也不會有外戴眼鏡出現嚴重視差及影響扭曲的困擾,因此,不少受術者都反映影像清晰、明亮。

不過,植入式鏡片植入部位在虹膜、水晶體之間,若患者虹膜與水晶體之間的空間不足,很容易引起次發性白內障,而美國追蹤發現,有5~10%受術者白內障惡化。

但這項手術副作用,目前已有檢查儀可在術前發現,呂大文表示,只要在術前計算虹膜與水晶體之間的空間,是否足夠植入鏡片即可避免次發性白內障,由於多數高度近視者因角膜弧度變大、眼軸拉長,空間不成問題,若檢查發現空間不足,則不適合接受植入式鏡片。

值得一提的是,一名醫師透露,國內並未核准此一手術,但是部分醫界人士早有「偷跑」行為,自行從國外取回鏡片,再慫恿病人受術,後來卻因角膜內皮細胞「抽水」的功能不夠,導致角膜發炎、水腫、混濁,視力減退。

雖然患者又動了手術將植入的隱形眼鏡取出,不過,其中一眼視力只剩下0.2,難以恢復。這件醫療糾紛官司目前還在司法訴訟程序中。

醫師表示,植入式隱形眼鏡最大的缺點,可能造成角膜內皮細胞受到壓迫⋯⋯

內皮細胞具有將房水抽出的功能,一旦內皮細胞死了,就不會再生,無法恢復;長此以往,角膜含水量無法排出,就可能導致發炎水腫,視力減退。




近視雷射術後保健 拒絕再近視

蘋果日報 2005.03.24【劉詩翎、王雪玲╱報導】

隨著科技的發達,近視雷射矯正手術已被越來越多人信任與接受,但是,許多開完刀的民眾,卻因不知如何保健雙眼,及維持用眼好習慣,而又慢慢變成近視,尤其是高度數的人,更容易再度近視,因此,術後如何保健就變成重要課題。





三軍總醫院眼科主任呂大文醫師說,剛開完刀麻藥退後的4至8個小時,為角膜的修復期,會有明顯的異物感、畏光、流淚等症狀,因每個人度數情況不同,約85%的人經睡一覺休息後,隔天的視力都能恢復到0.9以上。但往往就在此時,也因為不用戴眼鏡也看得清楚了,卻忽略了保健問題,讓眼睛受到傷害。 因此,術後2個月內為度數恢復期及穩定期,這段時間的小心呵護是很重要的。 






視力退步的幾個可能性:

1. 本身為高度近視800度以上:術後較容易視力退步。



2. 高度近視者:雷射矯正近視是削平過厚的角膜,高度近視者需要削去較多角膜,患者本身角膜厚度不夠,經醫師溝通後卻堅持要手術的話,就必須了解術後再近視的可能性不低。




3. 用眼習慣不良:雷射矯正後,依舊不改變不良的用眼習慣,如近距離、長時間的用眼,容易造成近視恢復的情況,因此術後也要避免回到以往錯的用眼方式。

4. 揉眼傷角膜:2至3星期內,萬一眼睛癢,千萬不可用手揉,因角膜未修復完全,揉眼很容易傷角膜,若眼睛癢時,建議可用乾淨棉花棒輕輕碰觸眼角。 




5. 洗髮精入眼:2至3星期內,洗頭時一定要小心不要讓洗髮精水流進眼中,造成眼睛的不適而想搓揉雙眼,萬一流進眼中,則大量沖水。


6. 化妝刺激眼:化妝品中含有刺激物,像是睫毛膏、眼影等等,都會造成眼部的發炎。




7. 游泳易感染:游泳池或三溫暖等水中有太多對眼睛不好的物質,如氯氣等,容易感染細菌,讓眼睛發炎而影響視力。2個月內盡量避免游泳。 




8. 喝醉怕意外:2個月內可少量飲酒並無太大問題,但建議不要喝酒過量,以免喝醉時,發生摔倒、撞傷等情形,而造成眼睛的意外傷害。

正確用眼方式:

1. 術後減半平常用眼的時間:不要一直盯著某樣物品,且應每30至40分鐘,必須休息10分鐘,或是眼睛轉移至其他目標來休息。




2. 注意姿勢:不要躺著看書或看電視,看電視應保持與電視畫面對角線6至8倍的距離;而閱讀寫字應保持30至40公分的距離;電腦則應與眼睛保持70公分以上的距離。




3. 平時休息時,也可常眺望遠方或綠野,以放鬆眼肌,消除眼睛的疲勞。




4. 按時點藥水:1個月之內,按照醫師指示,按時點藥水,可幫助傷口的癒合以及滋潤眼球和殺菌的效果。 




5. 貼保護鏡片:2星期內睡前貼上保護鏡片,以免睡著時不自覺搓揉眼球,或因枕頭壓迫眼球造成傷害。 




6. 戴太陽眼鏡:術後2至3星期內出門要戴著太眼眼鏡,以免紫外線傷害眼球,同時也避免風吹的乾澀及阻擋異物入眼。




7. 擦拭清潔臉:2至3星期內用濕毛巾擦臉清潔,避免使用洗面乳,以免洗面乳流進眼睛裡,產生刺激感而不舒服揉眼。




8. 睡眠要充足:2個月內儘量不熬夜,睡眠要充足,眼睛要有足夠的休息,避免用眼過度。 




9. 適當的光線:2個月內用眼時,應要明亮的適當光線,可減少眼睛的疲勞,避免眼球承受過度的壓力。
小撇步 





三軍總醫院眼科主任 呂大文醫師說,術後約2星期內有些人會有眩光、霧視等現象,看東西會有些吃力,對於上班族來說,開完刀雖然隔天就可以上班,但還是要讓眼睛多休息,不過在必須要用眼的情況下,可將電腦的字體放大、螢幕內容變大,就能減輕用眼的負擔,避免造成眼睛壓力。 





呂大文說很多人在術後覺得眼睛看清楚了,也很舒服的情況下,往往忘記了保護眼睛,以及後續的保健問題。建議術後2個月內,不要烤肉或去燒烤店用餐,因烤肉時,會產生大量的煙及微粒,會對眼睛造成傷害,也盡量避免至公共場所,以免增加眼睛感染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