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呂大文談白內障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呂大文談白內障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19歲男大生盯螢幕12小時 度數飆至2500度罹白內障

三立新聞2014年10月01日【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一名19歲的大學生,因為每天使用智慧型手機及電腦玩遊戲、上網長達12小時,導致罹患白內障、近視度數在半年內飆升至2500度,經過手術換人工水晶體才保住視力。

老眼昏花 小心健康亮紅燈

 
聯合報 2014年07月08日【邱俊吉╱台北報導】
 
歲月洗禮讓眼睛漸漸退化,但眼疾不僅點出視力危機,背後可能隱藏健康警訊,眼睛健康與心血管、新陳代謝及腦血管疾病高度相關。 
 
長者常見眼疾是白內障或老花眼,亞東醫院眼科主治醫師黃子倫說,這兩種常見眼疾好比白頭髮,是年歲造成的老化現象,但黃斑部退化、眼中風和糖尿病視網膜病變,還牽涉到心血管或腦部,必要時需搭配內科治療。 

眼睛老化提早 國人患白內障 一年14萬人次開刀

  
2014年06月15日【中央社╱台北15日電】

眼科醫師呂大文今天指出,白內障與老化、高度近視、接觸紫外線過多有關,是很常見眼科疾病,國內一年開刀有14萬人次。

高度近視 白內障高危險群


世界新聞網  2013年12月14日【黃玉芳╱台北報導】



印象派大師莫內老年罹患白內障,無法畫出細膩的線條,也失去原先對色彩的感覺。眼科醫師表示,白內障會讓視力模糊,症狀嚴重時僅能在眼前辨別手指,高度近視者應慎防白內障。

台北三軍總醫院眼科主任呂大文提醒,高度近視者是白內障的好發族群,有些高度近視者55歲前就出現白內障。近視在600度以上的成年人,應定期追蹤視力變化,如果半年內一眼度數暴增300度以上,就要警覺可能罹患白內障。

55歲白內障 和莫內同症頭


聯合報 2013年12月13日【林思宇╱台北報導】



印象派大師莫內畫展正在台北舉行,除了展出民眾熟悉的《睡蓮》等印象派畫作,也有多幅莫內晚年風格迥異之作。莫內老年罹患白內障,無法畫出細膩的線條,也失去原先對色彩的感覺。眼科醫師表示,白內障會讓視力模糊,症狀嚴重時僅能在眼前辨別手指,國內高度近視者多,應慎防白內障。

台北三總眼科主任呂大文提醒,高度近視者是白內障的好發族群,有些高度近視者55歲前就出現白內障。近視在600度以上的成年人,應定期追蹤視力變化,如果半年內一眼度數暴增300度以上,就要警覺可能罹患白內障。

「愈貴愈好」迷思應破除



蘋果日報 2013年08月16日【邱俊吉 /台北報導】

差額負擔醫材理應讓民眾在健保全額給付項目外,有其他更好選擇,但現各醫院間價差太大,患者易吃虧,醫改團體除要求健保署擬定上限價,也呼籲病人治療前先了解行情價,勿有「愈貴愈好」迷思。

〈奪走老人家視力的三大眼疾〉—《康健雜誌》第175期報導



最新一期《康健雜誌》以「熟齡照顧、就醫」為主題,介紹銀髮族各種常見健康問題,其中最重要的視力項目包含視力退化、失明,三大眼睛病變(白內障、視網膜病變、青光眼與角膜疾患等等),讓各位熟齡朋友們藉此熟悉可能出現的健康狀況,更進一步獲得相關的醫療知識。

台灣熟齡族罹患的眼疾中,以白內障最為常見,根據康健雜誌報導,國內50歲以上的老人約有六成有白內障,70歲以上更高達九成。治療白內障的唯一方法是手術,現代醫術精進,僅以0.2~0.4公分的小切口(如水晶體過熟,就要將切口擴大到1公分),就能將混濁的水晶體取出,置換成人工水晶體,這個手術只需要局部麻醉,費時半小時至一小時就能完成,也不用住院。

白內障手術的大敵——術中虹膜鬆弛

摘錄自2007/05/25 (星期五) 四神湯10:10-11:00

治療青光眼的縮朣劑,會使瞳孔縮小,當醫師看不清楚,在手術過程中就有可能傷到虹膜,引起出血;治療攝護腺肥大藥物會阻斷幫助瞳孔放大,手術前若服用抑制幫助瞳孔變大的藥物,手術過程中瞳孔自然會越來越小,增高手術的困難度,相對增加風險性。嚴重則傷害虹膜、白內障患部無法去除乾淨,而引起併發症

白內障是眼科門診中很常見的疾病,除了少數人是先天性或外傷所造成之外,隨著年紀漸長每個人都可能患有白內障。

白內障主要的症狀是看東西不清楚,其原因是負責調節眼睛焦距功能的水晶體變的不透明所造成,因此即使戴眼鏡亦無幫助。白內障在初期時,假如患者視力沒有太大影響時,眼科醫師會以抗氧化藥物治療,若白內障變嚴重且患者視力有明顯影響,則眼科醫師會建議手術治療。

目前台灣地區一年約有十萬人接受白內障手術,其中大部份以接受「超音波乳化術」為主,由於超音波乳化術手術時間短(通常只需要10分鐘即可完成)、病人視力恢復快,因此白內障是目前眼科常規手術中最常操作的一項,此項手術的結果不但患者滿意,醫生也很有成就感。

通常開刀前護士會先為病患點大量的散朣劑,目的是讓瞳孔變大,使醫師在顯微鏡下看得清楚,才能進行開刀。不過後來卻在臨床經驗中發現,有時病患因治療其他疾病服用某些藥物,導致瞳孔縮小,使手術變得困難,開始遇到難題。

其中有兩種藥物的影響最常見:一是治療青光眼的縮朣劑——「毛果芸香」,會使瞳孔縮小,當醫師看不清楚,在手術過程中就有可能傷到虹膜,引起出血;第二種是治療攝護腺肥大藥物——「甲型阻斷劑」(人體交感神經可分為「甲型」及「乙型」,「甲型」與瞳孔放大有很大的關係),這類藥物會使攝護腺肥大患者減少半夜起床排尿次數,但卻會阻斷幫助瞳孔放大的「甲型受體」,手術前若服用抑制幫助瞳孔變大的藥物,手術過程中瞳孔自然會越來越小,增高手術的困難度,相對增加風險性。嚴重則傷害虹膜、白內障患部無法去除乾淨,而引起併發症。

若要避免以上問題,美國眼科醫學會建議攝護腺肥大的患者,在進行白內障手術前三個月就應先暫停服用治療攝護腺的藥物。而若是同時間要進行青光眼及白內障手術的病患,請在治療白內障時更換治療青光眼的用藥,,以別類藥物替換「毛果芸香」,或在白內障手術進行中用特別方法將瞳孔撐大。

這個情況是由一位華人醫師在多次為白內障患者執刀後偶然發現的結果,首度在美國眼科醫學會中提出。雖然根據統計,真正受影響的比例不到十分之一,但即使是微小的比率,對於彌足珍貴的眼睛來說還是不能不注意呢!


作者
呂大文醫師 / 三軍總醫院眼科主任


治眼疾「當西方遇到東方」

聯合報 2006.11.19 星期日 

今年美國眼科醫學會(AAO)於11月中旬在美國拉斯維加斯召開,其中較重要的有二點:一是雙效性人工水晶體的使用逐漸增加,第二則是強調手術前與手術後使用非類固醇性消炎藥可大幅減少術後黃斑部水腫的發生。

青光眼治療受經濟因素影響

美國眼科醫學會歷屆之重點為青光眼,白內障,屈光手術及網膜疾患,我應亞太眼科醫學會之推薦,在大會中報告亞洲地區青光眼藥物治療之趨勢指出,由於亞洲經濟力量愈來愈強,美國藥廠對亞洲市場也愈來愈重視,但是亞洲地區青光眼用藥,仍受到保險制度與個體經濟能力之影響,如在美國用來降眼壓的第一線藥物,前列腺素在亞洲地區仍常被用來作為二線藥物。

另外毛果芸香在美國幾乎已絕跡,但在亞洲由於隅角閉鎖性青光眼患者甚多,故毛果芸香仍有相當大的使用量。由於亞洲與美國眼科醫師在用藥態度上有實質不同,也引起相當美國醫師之興趣。

另外由耶魯大學眼科主任詹姆士主持的「頑固性青光眼」研討會中,我以台灣使用亞曼氏濾過管治療青光眼之經驗提出報告,認為其對頑固性青光眼之治療效果可達83%,比傳統手術方式成功率的50%來得高,不失為除了睫狀體冷凍療法的另一個選擇,但目前台灣地區受健保限制,仍被視為二線之手術方式。

詹姆士則指出目前美國青光眼界使用的濾過管中約有85%以上是用亞曼氏濾過管,因為其使用起來較方便,故常被用來做第一線之手術方式。另外由於二次大戰後的嬰兒潮於這兩年開始退休,這些患者對視力品質有較高的要求,故在這次美國眼科醫學會中對白內障治療有相當的著墨。
其中較重要的有二點: 一是雙效性人工水晶體的使用逐漸增加,第二則是強調手術前與手術後使用非類固醇性消炎藥可大幅減少術後黃斑部水腫的發生。

雙效性人工水晶體

雙效性人工水晶體可讓患者在接受過白內障手術後同時擁有看遠及看近視力,這對身體其他功能都還健康的美國人而言,提供了極大生活上的方便,故此次在大會中有許多論文皆在比較各家公司不同的產品,各有各的特色,這些產品也將引入台灣,希望將來台灣的患者也能廣泛享受到這些新科技。

非類固醇性消炎藥之使用

許多白內障患者在手術以後,常覺得視力還是有問題,清晰度不夠,紐約大學的一個研究發現,若在手術前3天及手術後使用兩週的非類固醇性消炎藥,將可大量減少白內障術後的黃斑部水腫,從而增加視力的清晰度。

此一論文提出後造成很大的迴響,也就是不管眼科醫師手術技巧再高,合併使用非類固醇性消炎藥,將可使患者術後視力更增進,因此紐約大學的學者認為這將來必將成為白內障手術標準的處理原則。


作者
呂大文 三軍總醫學院眼科部部主任 台灣青光眼學會會長
翁儀臻 三軍總醫學院研究醫師




談白內障手術新趨勢

工商時報 三軍總醫院 一般眼科主任 呂大文

白內障是眼科門診中很常見的疾病,除了少數人是先天性或外傷所造成之外,隨著年紀漸長每個人都可能患有白內障。

白內障主要的症狀是看東西不清楚,其原因是負責調節眼睛焦距功能的水晶體變的不透明所造成,因此即使戴眼鏡亦無幫助。

白內障在初期時,假如患者視力沒有太大影響時,眼科醫師會以抗氧化藥物治療,若白內障變嚴重且患者視力有明顯影響,則眼科醫師會建議手術治療。

目前台灣地區一年約有九萬人接受白內障手術,其中大部份以接受超音波乳化術為主,由於超音波乳化術手術時間短、病人視力恢復快,因此白內障是目前眼科常規手術中最常操作的一項,此項手術的結果不但患者滿意,醫生亦有成就感。

一般而言,白內障手術在進行的時候,需要植入人工水晶體來恢復視力,最近幾年由於超音波乳化技術已經很成熟了,白內障手術的進步逐漸與人工水晶體的發展有較大的關聯。

人工水晶體的材料在早期以壓克力為主,近幾年則開始使用以矽狀物與軟式壓克力等材質的人工水晶體,各種不同的材料各有各的好處與缺點,硬式壓克力摺疊性差,所以手術傷口較大;而矽狀物與軟式壓克力因具有摺疊性所以傷口較小,病人復原更快,近幾年逐漸成為眼科醫師選用的主流。

最近在美國白內障屈光手術會議與歐洲白內障屈光手術會議都對新型的人工水晶體提出了研究報告。其中特別引人注意的有二點:

1. 具有濾藍光性質的人工水晶體之使用:

人的水晶體除了具有濾過紫外線的功能以外,水晶體還可濾過波長400-450nm的藍色光源,但做完白內障手術後,此藍色波長的光會透過目前的人工水晶體進入視網膜,由於此一波長的光源對視網膜具有潛在毒性,因此有些學者研發可濾過波長400-450nm的黃色人工水晶體,目前發現這種新型人工水晶體不但讓患者視力更清晰,夜間時對強光的反應較傳統的人工水晶體改善。

2. 可調焦人工水晶體的使用:

針對傳統人工水晶體無法同時看近看遠的缺點,2年前美國白內障屈光大會已提出可調焦型人工水晶體的報告,這類型人工水晶體設計時在固定角上做了調整,使病人可以調整看遠看近。

今年這類型的人工水晶體有更多的報告被提出,不但有許多廠牌設計出的人工水晶體具有此一功能,此類型的人工水晶體也極有可能成為將來白內障手術的主流。

另外關於高度近視患者的治療,以往的處理方式大多針對角膜做手術,例如最近台灣地區也相當流行的雷射角膜塑型術,包括LASIK、PRK都是針對改善角膜弧度為主的手術

但歐美也有許多學者利用近視型人工水晶體來解決患者的高度近視,其方法是在角膜與虹膜之間植入高度近視人工水晶體使患者視力得以改善,這種人工水晶體植入後要再取出也甚為容易,所以現在也成為一種新的選擇,目前歐洲做的最久的病例已達到五年以上。




談白內障的另一面貌:突發性近視

工商時報 三軍總醫院 眼科部主任 呂大文

前一陣子某鋼鐵上市公司總經理來眼科就診,他覺得近來打高爾夫球推桿變得很不精準,由原來單插點的高手,現因視力不良,較以往總桿往往要多20桿以上⋯⋯

在門診時,他表示現在對焦和以前有很大的差別,驗光檢查後發現左眼近視度數由原來700度變成2300度,但因平時都是使用兩眼,所以他只是覺得怪怪的但說不出所以然,不過當他將視力較好的一眼遮住時,便發現另一眼變的非常不清楚,再進一步檢查後發現原來是左眼白內障變嚴重了。

另有一位台電的工程師,她的症狀也類似,近視度數由原來200多度在短短一年內增加到1200度,經檢查後發現兩眼都有相當程度的白內障。

原來在短時間內近視加深很多也是白內障另一種症狀。

為什麼白內障成熟後近視會加深呢?

我們眼睛的水晶體在年輕時是透明的,但隨著年紀漸漸增長水晶體會慢慢著色,中年階段開始變黃,到老年階段除了變黃外甚至會變黑,到了年紀更大時有的人水晶體會完全白化或是白裡透黑,此時視力就會有很大的影響。

在不同階段白內障對視力的影響不同,好比前兩位患者的白內障比較緻密,所以近視度數會較深,但在初期時就好像眼睛裡戴了老花眼鏡一樣,因此有些患者在四十幾歲時要戴老花眼鏡才能穿針、寫字,到了六十幾歲時發現不用戴眼鏡也能看的很清楚就會沾沾自喜,可是這並不是好的現象,因為這表示白內障變的比較成熟了。

有少數白內障患者水晶體緻密的程度非常厲害,水晶體越緻密其近視度數就加深越多,因此一年半載間,近視度數可能由幾百度上升到上千度。有些較不注意的患者,初期兩眼看可能沒有感覺,但當有一天只用單眼看時,就會發現有一眼比較看不清楚,這種視力的不平衡對於那些需作精密動作的人如球員,就會覺得相當困擾。一般而言,出現上述情況的白內障患者,就需要考慮白內障手術。

目前的白內障手術是將透光不良的水晶體去掉並植入人工水晶體,由於不同度數的人工水晶體可以決定手術後的驗光度數,因此兩眼不等視的高度近視白內障患者,在術前眼科醫師需要花一段時間與患者溝通,原因是假如患者一眼近視700度另一眼2300度,2300度那眼在做白內障手術時,一般建議將度數降低500度左右,而非完全降到零度,因為兩眼視差範圍約在兩百度左右,患者才不會感到不適。

不過由於患者可能也有自己的特殊需求,眼科醫師也會在充分與患者溝通後,共同決定手術之後需要達到的屈光度數。